【前言】
我是在2021年,茁茁陶工作室上了一個月左右的課程,後續自學摸索、以及與其他創作者交流、學習的,所以可能有些地方沒有觸及學校內更有系統的專業領域,還請多包涵。
我發現在剛開始學習陶藝的路上,有很多眉角、術語我都聽不懂,只能透過不斷詢問和觀察來得知這些訊息。此文章整理了我初學時,可能遇上的問題、聽不懂的俗話,希望透由這篇文章能幫助到初學捏陶、拉坯的人,快速理解大家在說甚麼!也順便讓沒有在做陶的朋友、顧客知道做陶有很多事情需要注意,並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事情。
【首先,選擇拉坯或手捏】
拉坯
又稱手拉坯,指的是在轆轤(拉坯機)上製做作品,通常是為了製作對稱的器皿。入門難度很高,不僅需要轆轤,也需要大量練習。初學很容易讓作品厚重、歪斜。但一旦上手後製作速度會非常快。
手捏
又稱手捏陶、徒手成型。指的是不依靠轆轤輔助,單靠雙手捏陶。通常是為了製作非對稱的作品,如雕塑、公仔、強調手工感的器皿等。入門難度低,只要有土就OK!不過相比拉坯,手捏製作對稱器皿的速度會慢很多。
混合技法
通常是在拉坯後再進行手捏加工,如製作茶壺、有把手的杯子等等。
【做陶的順序】
做陶的順序是初學者很容易搞不清楚的地方,以為捏完、燒完就好了,像是煮飯一樣!但其實中間還有很多複雜的處理事項。下面是我認為,做陶「大致上」需要的製作步驟,每個步驟通常又有更細節需要處理,需要依照個人對作品的需求而定,本篇文章不贅述。
準備陶土或瓷土
事前準備。選擇要使用何種陶土或瓷土製作。顏色與質地的不同皆會影響最後的成品。可參考文章:陶藝「陶土、瓷土的介紹與選擇」。
練土
事前準備。使用機器或是徒手的方式,將土內的空氣排出,讓土變成真空狀態。練土也是為了均勻陶土的濕度、顏色、質地等。不少工作室會事先準備已真空的陶土給大家使用,但也有工作室會要求使用者都要有徒手練土的技能。
製作
捏製、拉坯、拉坯等。通常此階段最複雜、會花最長時間。此階段作品皆稱為「土坯」,作品尚可回收、再重新練土。
待乾
作品在燒製時,水份會變成蒸氣並膨脹,將近全乾的作品水份會在燒製時立刻蒸散;但若作品水份太多來不及蒸散,蒸氣的膨脹壓力會使作品爆裂(就像是雞蛋不能微波一樣)。所以最好等待作品完全乾透再燒製(越厚等越久)。
排窯
將作品排放至窯內,「素燒」時作品可重疊,但須注意作品收縮後,是否會卡住、壓迫到其他作品。「釉燒」時作品不可互相接觸。釉燒時釉藥會溶解,若互相接觸會使作品黏住。
素燒
低溫燒製,通常在800~900度。此階段作品吸水性強,又不會碰水而瓦解,是為了方便「上釉」或其他加工所做的前置動作。此階段作品的硬度、防水性、顏色皆未達到最佳狀態。素燒完會讓作品稍微縮小、顏色改變。此階段皆稱為「素坯」或「素燒坯」,作品已經不可回收,若要丟棄只能當一般廢棄物處理。
上釉、施釉
將「釉藥」附著在素坯作品上。做法有很多種,浸泡、塗抹、噴灑都可以,依照對成品的需求而定。上釉前通常需要先清潔素坯,避免釉藥因作品表面有粉塵而附著失敗。
調釉、配釉
「釉藥」是各種金屬粉末、礦物粉末或其他粉末所混合的材料,需要經過高溫溶化後才能看出顏色與質感。釉藥依照配方不同,需要準備的原料也不同。調製釉藥的過程稱為「配釉」或「調釉」。由於要調製釉藥要先準備各種不同的原料,所以產量不大的工作室通常會購買現成、商家已調配好的釉藥。而對於學員、創作者比較多的工作室,工作人員會事先採買各種原料、調配好大份量給大家使用,不需要親自調配。釉藥顏色與質地依照配方而不同,非常多樣,是一門非常複雜的技術。
釉燒
高溫燒製,通常在1200度以上。此階段是為了融化釉藥,以及讓作品因燒製而密度變高,變得堅硬、防水、也會讓作品稍微縮小、顏色改變。釉燒通常是做陶最後的步驟,燒完即為成品。此階段之後要再上釉會變得很困難,因為作品表面已經變得非常密實,很難再次附著釉藥。
燒製前注意事項整理
.土內不能有氣泡,否則會在燒製時,因內脹冷縮速度不同而破裂。俗稱「作品包空氣」。
.作品需要全乾、或將近全乾再燒製。原因同上,水份會變成蒸氣並膨脹,將近全乾蒸氣會蒸散,但若作品水分太多來不及蒸散,膨脹壓力會使作品爆裂。一般作品可能一到七天能乾,實心的厚實作品可能至少需要放置一個月的時間。
.上完釉之後,作品不能互相靠在一起釉燒,否則燒完會黏在一起。
其他重要注意事項——【黏合】
土與土黏合需要特殊的方式,通常是先將需要黏合的地方刷爛,再塗上一層泥漿,才能將彼此接合。若直接將土與土貼上,沒有刷爛、塗泥漿,乾製或燒製的時候就會掉落或破損。這個步驟時常也是手捏作品成敗的重要關鍵。
【俗話、術語】
除了上述的步驟之外,你可能還會聽到創作者在對談的時候使用一些術語、俗話。以下是我常聽見的用語,可能也會因為不同地區、工作室而有所不同,給大家參考看看。
修坯
通常指的是要用刀或其他工具修整土坯階段作品、將多餘的地方去除。
皮革硬度
土坯階段。指陶土尚未全乾,但又不至於因觸碰而變形,類似於厚皮革的硬度。此階段通常是為了修坯。
試片、試釉片
陶藝的色票、樣本。試片主要用於測試釉藥或土的顏色與質地,測試完後再決定要不要使用。例句:「你們工作室有試片可以看嗎?我想看有那些釉色。」
包空氣
作品內部有空氣。例句:「你這個作品有包空氣,我沒辦法幫你燒。」、「你的作品因為包空氣爆掉了。」、「練土的時候小心包到空氣。」
直接釉燒
略過素燒步驟,直接將全乾的作品用最高溫燒製。
排窯
將作品排進窯內。例句:「我明天要排窯,你的作品都乾了嗎?」
開素燒
作品已進入窯內,準備開始素燒。升溫到降溫完畢大約要一天整。例句:「我排好窯了,等等要開素燒。」
開釉燒
作品已進入窯內,準備開始釉燒。升溫到降溫完畢大約要兩天整。例句:「我排好窯了,等等要開釉燒。」、「我開釉燒了、別把窯門打開!」
出素燒
素燒階段完成,將作品取出。例句:「今天會出素燒嗎?我想上釉。」
出釉燒
釉燒階段完成,將作品取出。例句:「什麼時候會出釉燒?我想看我成品如何。」
開窯
有兩種意思,依情況而定。一是把窯的門打開;二是啟動素燒或釉燒。「今天會開窯嗎?(啟動或出素燒、出釉燒)」
黏棚板
釉藥融化程度超乎預期,使作品表面釉藥與棚板黏住了;或者是忘記將作品底部的釉藥擦拭乾淨。「你的花盆黏棚板了,拿不下來。」
(備註:「棚板」是排窯時,用來分層的板子,價格昂貴。)
跳釉、脫釉
燒製完畢後,發現原本應該要附著在作品上的釉藥脫離作品。
縮釉
釉燒的時候釉藥縮起來了,沒有均勻附著在作品上。
代燒
請店家、工作室幫忙燒製作品,計價方式通常以作品大小計算。例句:「我在家有捏一些作品,你們工作室有代燒服務嗎?」
包窯
一般講「代燒」通常是指與別人的作品,湊在一起燒;「包窯代燒」則是包下整台窯來燒自己的作品(包場的概念)。通常價格不低,依照窯的大小計算,用於急件、有特殊溫度需求、或有大量代燒需求的時候。
小插曲,讓我困惑的——是拉「胚」、「坯」還是「坏」?
根據教育部重編辭典來看,都是可以的喔!
【結語】
我個人認為做陶撇除技巧之外,最需要的是「耐心」與考量是否會「影響到他人」。
需要耐心是因為,從製作、待乾、燒製時間,正常順序要一個月左右,最快最快也要一週到兩週的時間。並不是我在學習做陶以前的以為那麼快速。而「影響到他人」指的是共用創作空間、窯時所會碰上的問題。做陶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意外,如包空氣、流釉。但若已經學習做陶一段時間卻還是讓這些事情頻繁發生,甚至波及、毀損到他人作品就非常的不恰當!當然空間的其他成員,也需要適當提醒出錯的創作者,否則會讓初學創作者忽略了影響他人的重要性。
最後感謝各位的觀看!之後有空再來撰寫「釉藥、化妝土、釉下彩的不同」、「捏陶、拉坯的比較」等等文章!
以下照片皆由在茁茁陶拍攝。

【非工商!友情推薦】
茁茁陶是我初學做陶、自由創作與打工的地方,位於臺北辛亥,非常推薦大家來上完長期課程之後,使用空間自由創作!尤其是「會員」制度,對於自由創作者來說,非常划算喔XD!
.茁茁Facebook
.茁茁Instagram







這篇做陶基礎知識好詳細,感謝作者的分享!我自己也是在茁茁使用空間和代燒作品,覺得那裡的制度很友善沒有工作室的陶藝創作者!
不客氣,也謝謝你的留言反饋🥰!